粤港澳侨

首页 > 资讯 > 粤港澳侨

  • 时间
    11 2021-11
  • 转载来源

    南方日报

  • 浏览次数

    931

  • 分享

梅州市梅县区凝侨心聚侨力,做好新时代“侨”文章 聚焦“七个一” 擦亮侨乡名片

2021-11-11 来源:南方日报 浏览次数:931

分享:

      华侨,这两个字在梅县人的生活中分外熟悉和亲切。比如自家的某位亲戚,以及华侨城、华侨中学、华侨大厦、华侨戏院、侨乡村等以华侨命名的道路、学校、医院,它们的存在无一不在默默述说着梅县厚重的客侨文化。

      作为全国重点侨乡,梅县区旅居海外的侨胞、港澳同胞达100多万人,有“华侨之乡”之美誉,广大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素有爱祖(籍)国爱家乡的优良传统。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累计捐资10多亿元支持家乡建设,为梅县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形势需要新担当,呼唤新作为。作为“华侨之乡”的梅县区,该如何凝侨心、聚侨力,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如何发挥侨力资源优势,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奋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东样本?在这一重要课题上,梅县区已开启新的探索之路。

      因侨而兴

      捐资10多亿元助力家乡发展

      母亲带着孩子在码头遥望远方,不远处是提着大件行李箱的男士正在等待船开。一旁,一位戴着高筒礼帽、拄着拐杖的绅士深情望向朝古街……松口火船码头的雕塑,重现了当年客家人远离家乡出外谋生的场景。

      梅县区松口镇曾是客家人远赴南洋,踏上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站。最繁忙的时候,松口码头每天有300多条来往船只停泊,有6000多位旅客从这里进出。如今历史已经远去,但遗迹仍然存在,华侨的歇脚地欧式洋楼松江大酒店,充满异域风情的老街骑楼、壁画,都在无声地述说着侨乡往事。

      作为“华侨之乡”,梅县区旅居海外的侨胞、港澳同胞达100多万人,分布于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归侨侨眷40多万人。

      张榕轩、张耀轩兄弟投资兴建潮汕铁路,丘元荣在东较场背开办首家华侨玻璃厂……回望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侨胞、港澳同胞们虽身在他乡,却始终陪伴并支持着梅县走过一段又一段的奋斗岁月。投资创业、修桥筑路、赈灾济困、兴学育才,为家乡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宿舍楼前的这个小坡,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梅县区宪梓中学校长曹进坤动情地说,“就是在这里,曾宪梓博士问我的学生们吃不吃得饱,让饭堂每天都要多煮一些鸡蛋。还设立助学金,把钱直接充进困难学子的饭卡里。”

      仅在梅县区宪梓中学,曾宪梓就先后捐资3000多万元。全校14栋教学楼、1个广场、1个体育场、1座天桥,每个项目都离不开他的捐赠。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他捐资支持国家教育、航天、体育、科技、医疗与社会公益事业,历年捐资逾1400项次,累计金额超过12亿元。

      因侨而立,因侨而兴。如今,如宪梓中学这样的侨胞港澳同胞捐赠项目,在梅县区已遍地开花。

      如横跨悠悠梅江之上的秀兰大桥、梅江桥、秋云桥,纵横交错的彬芳大道、宪梓大道,以及梅州市人民医院、粤东医院、中医医院、松口镇卫生院门诊大楼,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梅州实验学校、松口中学教学楼……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梅县共接受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资10多亿元。这些数字是他们心系桑梓的最好见证,名单列不完的是他们的拳拳赤子之心。

      以侨为桥

      从“七个一”着手凝聚侨心

      放眼当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广大侨胞、港澳同胞将拥有更宽广的舞台。在此背景下,如何打好侨牌、凝聚侨力、引领侨资,是建构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梅县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必须探索的问题。

      近年来,梅县区以文化、乡情、友情为纽带,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引导广大侨胞、港澳同胞“常回家看看”,强化他们的归属感、认同感、亲近感。并整合侨界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和项目,助力梅县振兴发展。

      与此同时,梅县区充分挖掘客侨文化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活化利用客家古建筑,发展文化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潮汕铁路创办人张榕轩故居“幹荫堂”、抗日名将温鸣剑故居“耕庐”等一批沉睡已久的历史建筑被唤醒,成为了留住客家乡愁、讲好梅县故事、弘扬客侨文化的鲜活平台。

      肩负着新的使命和任务,中国共产党梅州市梅县区第二次代表大会于日前召开。会议明确提出,要扩大与港澳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合作,做好新时代“侨”文章。

      “立足于此,我们将从‘七个一’着手,凝聚侨心、汇聚侨智、发挥侨力。以侨为桥,擦亮‘华侨之乡’名片,助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东样本。”梅县区委常委、统战部长李瑞金说,“七个一”,即是打造一个展馆、创作一首歌、编排一部剧、编辑一本书、修订一本刊、上好一堂课。以及开展一次大走访。

      摆在首位的,便是打造一个展馆——华侨文物展馆。李瑞金介绍,展馆计划通过侨批等藏品以及侨乡新貌图片,全面展现梅县区的侨史、侨情、侨界杰出人物事迹。让更多社会民众从中了解到广大侨胞、港澳同胞的奋斗历史和突出贡献,学习他们爱党爱国爱乡、艰苦奋斗的精神,凝聚建设“叶帅故里·大美梅县”的强大合力。目前,藏品收集、文献整理等前期工作正有序开展。

      其次,是创作一首歌、编排一部剧。通过歌曲、MV、山歌剧等艺术形式,将深厚的侨乡文化与动人的侨胞故事演绎得更加鲜活、更接地气,让深藏于展馆里的侨批文物“活起来”、火起来,进一步凝侨心、汇侨力。

      一本书、一本刊、一堂课,则分别指编辑一本系统记录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爱党爱国爱乡、热心家乡事业的书籍,升级打造《梅县侨声》,扩大影响力,及时向海外传递乡情侨情,以及讲好一堂侨史侨情侨务精品课。

      最后,则是走访一批重要侨领和著名乡贤。走访归侨、侨眷,主动问需求、解难题、优服务,凝聚推动梅县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