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快讯

首页 > 资讯 > 产经快讯

  • 时间
    12 2020-06
  • 转载来源

    南方+

    龚春辉 胡良光

  • 浏览次数

    1747

  • 分享

陈鸿宇:后疫情时期,粤企要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

2020-06-12 来源:南方+ 龚春辉 胡良光 浏览次数:1747

分享: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广东经济稳中求进的底气何在?如何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中?

      阅政观就此专访了广东省“十四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主席团副主席、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教授。他指出,广东市场主体数量多且活力足、产业结构较为完善、商业渠道网络成熟、未来发展空间巨大,疫情不会改变广东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谈及外贸“寒流”之下广东如何破局,陈鸿宇认为,首先要精准帮扶外贸龙头企业和品牌展会,同时密切关注相关产业链、供应链上的生产企业,还应维护好与境外国外商家的合作关系。他表示,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内外双循环之间的关系,加强统筹,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做到国内国际双循环一盘棋、相互助益。

      在高质量发展框架体系中思考

      阅政观:如何理解“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陈鸿宇: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个重大变革,不会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停滞,也不会因我国部分经济指标出现短暂性下滑或波动而中断。育新机、开新局,要站在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框架体系中进行思考,去寻找应对之道。

      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这四点是我们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重要底气。同时也要看到,这四个方面的潜力和优势,目前还没得到充分释放。

      在国内外形势急剧变化的背景下,要育新机、开新局,绝不能坐等观望,必须主动出击。要坚持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攻坚克难,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上下功夫,释放发展新活力。从市场主体、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到政府部门,都要创造条件让各类资源要素得到更高效利用。

      阅政观: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哪些内涵?

      陈鸿宇:首先,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应立足以内需为本。在有效控制疫情后,超大规模市场和内需潜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比较优势。现阶段,在国民经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板块,我们都应当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打破信息壁垒等障碍,构建起完整的内需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底气、有信心去参与国际大循环。

      其次,应坚持开放合作。如果没有国际大循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将被割裂,国内循环本身也会变得不完整,从而降低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面对“逆全球化”浪潮,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继续做全球化坚定的捍卫者;同时,要积极培育新优势,抢占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价值高地。

      再者,国内国际两个大循环应相互促进。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关系、国内规则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关系、国际技术与国内市场的交换关系、扩大进口与巩固出口国际份额的互促关系。

      谋篇双循环,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问题。比如,企业在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时,既不能忽略面临的困难,也不应夸大前进中的障碍;在战略上要保持信心,在战术上要精准寻找对策。

      精准帮扶外贸龙头企业和品牌展会

      阅政观:作为中国第一外贸大省,广东如何更好参与国际大循环?

      陈鸿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外贸企业正陷入订单减少或没有订单的困境。为应对危机,首先要保住外贸企业,尤其是要精准帮扶龙头骨干型外贸企业和外贸品牌。各地各部门应当及时出手,运用政策的“组合拳”,帮助外贸企业解决在市场、资金、技术、用工等方面遇到的现实困难。对于品牌展会,要出台鼓励扶持政策,推动传统会展业转型升级,变身“云展会”等新的贸易形式。

      另外,要密切关注相关产业链、供应链上的生产企业。每一家外贸公司都有一批供货商。其中,外贸龙头企业的供货商,不少都是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而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又为这些“隐形冠军”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全省各地各部门要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帮扶供应链上的前端企业,以及为前端企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配套服务的供应商,帮忙它们渡过难关。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顺畅,一旦海外市场回暖,广东外贸有望迎来恢复性增长。

      此外,要维护好与外国商家的合作关系。从长远来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共赢仍是最终选择。广东企业要积极作为,巩固和拓展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渠道,既可为疫情过后自身发展拓宽空间,也能为畅通全球产业链循环作出贡献。

      阅政观:对于部分外贸企业“转攻”国内市场的现象,您怎样解读?

      陈鸿宇:中国既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又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外贸企业“转攻”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让外向型企业转向做内需市场,也存在一定难度。毕竟,在生产线架构、技术标准、销售渠道等多方面,外贸和内贸存在诸多不同。要求外贸企业马上“转攻”内需市场,既不现实亦不一定经济。

      在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不明朗情况下,外贸企业要积极调整好心态,在用好用足国家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自救,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要利用好市场的倒逼机制,不断修炼内功,提升参与国际市场的能力,从眼前的危机和困难中捕捉新商机,创造新机遇。

      广东仍是投资乐土,“洼地效应”凸显

      阅政观:在疫情冲击下,广东经济呈现出什么特点?

      陈鸿宇:韧性足、市场灵敏度高、市场适应能力强是广东企业的显著优势。疫情以来,广东企业主动求变,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机会,数字经济、在线消费、无人配送等新业态快速发展。一批广东企业或转型、或跨界,主动加入防疫物资生产大军。

      但同时,疫情也暴露出广东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弱项。一是“缺”,即在高端制造的某些关键环节缺位,部分精密零部件依赖进口。二是“短”,在某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力不强。

      后疫情时期,“广东制造”应当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一方面,利用当前市场需求倒逼本土企业攻克更多核心技术;另一方面,要吸引全球高端制造项目落户,加速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阅政观:抵御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广东有哪些底气?

      陈鸿宇:广东的底气来自多方面。一是市场主体数量多,活力足。二是“广东制造”具有成熟的渠道网络和市场号召力。相比于中国其他省份,广东经济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具有优势。

      三是产业结构相对完善。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广东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这种混合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造就混合型的产业结构,既增强了广东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也有利于广东未来保持长久的竞争力。

      四是发展潜力足。不管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还是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广东都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当前,广东的沿海经济带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建设,北部生态发展区有待构筑和保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在快马加鞭。广东经济远远未到成熟饱和阶段,仍然是投资的乐土,“洼地效应”凸显。

      阅政观:广东发力“两新一重”有哪些空间?

      陈鸿宇: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在需求方发力,通过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更加灵活的货币政策,通过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采取逆周期的调节措施。所以,“两新一重”显得非常重要。

      对广东而言,加快推进“两新一重”项目建设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首先,要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先导作用,优化全省交通网络布局,重点加强联通“一核”“一带”“一区”的高快速交通体系建设,注重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

      另外,要做好整体布局,突出重点不“撒胡椒面”,通过“两新一重”建设,推出全省各区域形成良性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新格局,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同时推动城乡之间实现协调发展。

      此外,要突出民生导向。新基建不仅要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赋能,更应该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比如,可以运用智能化手段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增进民生福祉,提升群众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