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侨

首页 > 资讯 > 粤港澳侨

  • 时间
    07 2019-08
  • 转载来源

    南方网

  • 浏览次数

    1836

  • 分享

从“小切口”突破带动湾区“大变局”

2019-08-07 来源:南方网 浏览次数:1836

分享:

       8月6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半年之际,2019广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广州举行,国家级智囊团专家和粤港澳三地政、企、学界代表云集,为加快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论坛以“创新驱动、开放引领”为主题,由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

       会议现场座无虚席,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南方经济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刘世锦,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省社科院原院长王珺等专家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关键问题,脑力激荡,富有创造性、建设性的真知灼见不断涌现。

       智慧火花▶▷

       抓住“创新+制造”用好产业优势

       此次论坛汇聚多位重量级专家,智慧火花频现。如何发挥好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加快大湾区内的要素流动等,成为专家学者们关注的话题。

       刘世锦表示,广东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居于前列,靠的是先行先试、改革开放、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我们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广东有条件也有能力承担起先行示范的历史使命。”

       “我注意到最近很多行业,‘华为式’的企业正在成长。中国在创新方面有很多不错的优势,比如说市场大、创新商业模式多,特别是产业配套能力强。曾有案例,美国硅谷的创新产品配套解决不了,最后在深圳华强北找到了解决办法。”刘世锦说,粤港澳大湾区有全世界最具竞争力、最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这是未来发展的优势所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须牢牢抓住国际科创中心和世界级先进制造中心的核心定位,抓住‘创新+制造’”。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终支点是企业。在大湾区内,更多企业做大做强,更多企业走向国际,是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霍建国认为。

       “要从降低协调成本这个‘小切口’重点突破,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大变局’。”王珺建议。

       在论坛圆桌讨论环节,省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江年,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副会长龚永德,前海香港商会会长、施文律师行主管合伙人林新强,广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古惠南,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袁玉宇等多位专家和企业家,围绕“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企业担当”展开讨论。“期待粤港澳大湾区早日成为世界一流湾区,打造一批世界顶级企业。”广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古惠南满怀信心。

       凝心聚力▶▷

       讲好共谋发展的大湾区故事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

       今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正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7月5日,广东发布《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和《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携手港澳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论坛上,省领导出席并致辞。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曹达华等为“我们的湾区大文章”南方号新媒体爆款大赛获奖者颁奖。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港澳办、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广州海关、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等单位相关负责同志,粤港澳三地企业及商协会代表参加了论坛。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南方日报社社长刘红兵表示,作为信息的传播者、时代的记录者、社会的推动者,媒体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重大议题,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充分发挥旗下报、刊、网、端、微、屏、出版等全媒体平台立体传播优势,推出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大篇幅宣传报道,并与广东省大湾区办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大数据中心,上线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移动资讯门户暨南方+粤港澳大湾区频道,全方位多层次展示大湾区建设的生动实践与创新成果,讲好协同创新、共谋发展的大湾区故事。

       ■专家声音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南方经济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刘世锦:

       大都市圈带动产业结构空间重新配置

       “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定位是国际科创中心和世界级先进制造中心,简而言之就是‘创新+制造’,必须牢牢抓住这个核心定位,不能偏离。”刘世锦指出。

       刘世锦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要进一步健全创新体系,在大学教育和基础研究上再发力。他提出,要有针对性地补足短板,实现诸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成批出现的目标,依托有利于自由探索的制度文化环境,加快建设一批高质量高等院校,吸引、培养更多“大师”。

       刘世锦一再强调绿色发展的价值与意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人说在我这里不是,我说你得解决‘就是’的问题。”刘世锦指出,要积极探索生产资本服务价值核算方法,解决“算账”问题,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地,使绿色发展成为企业日常经济行为。具体来说,未来要加快推广一批重大绿色技术和相关体制机制政策,使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有效结合。

       “值得关注的是,大都市圈范围内加快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小城镇将会带来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刘世锦认为。

       在他看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在进入一个全新阶段,一批新一线城市正在成长,大都市圈正在加快形成。大都市圈内一大批小镇发展,将是今后最重要的增长动能来源,可以拉动基础设施建设与住宅投资。大都市圈城市结构调整将带动产业结构空间重新配置,小城镇将成为制造业的承载地,而核心城市则可以发展一些能承受高成本的高端服务业。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

       广东要以全新理念推动先行先试

       “广东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环境最好,承担着三大重要的改革开放探索任务: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探索广东自贸试验区建设、将深圳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霍建国认为,广东要保持政策定力,集中力量干好自己的事,把握好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实现有效突破。

       在霍建国看来,当前我国改革开放面临新挑战。广东如何发挥改革开放前沿作用,完成好三大改革开放探索任务?霍建国指出,广东要把握好三大改革开放探索任务的联系和区别,各有侧重。其中,自贸试验区重点探索高水平开放,大胆闯大胆试、先行先试,取得成熟经验后进行全国性推广;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相互兼容、相互促进的过程,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和突破;深圳的探索应着眼长远、考虑“全国一盘棋”,结合2049年建设现代化强国目标,探索发挥带动全国的作用。

       “广东要转变观念、抓住重点、突破改革。”霍建国建议,广东要以全新的理念推动先行先试改革开放事业;把握好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和开放的节奏;加强制度创新,发挥法治化建设的基础作用;全面落实外资法,打造公平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快企业国际化步伐,巩固开放型经济成果。

       霍建国认为,广东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抓住机遇谋发展;政府要围绕企业多做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最终的支点是企业,更多的企业做大做强了,更多的企业走向国际了,是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广东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省社科院原院长王珺:

       找准切口推动路线图任务书落实

       近期,广东省围绕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出台了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制定了路线图和任务书。

       王珺认为,需从“小切口”重点突破,带动“大变局”,推动路线图和任务书落实,要找到这个“小切口”,可以从降低协调成本着手。

       什么是协调成本?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区域间的合作,三地之间制度、利益诉求都有所不同,要采取共同行动,就需要形成共识;而要形成共识,就需要充分的沟通和协调,由此投入的资源、时间和精力就是协调成本。

       如何降低协调成本?王珺支了三招——

       第一招,从简单入手,逐步向复杂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有“一国两制”的优势,而且三地合作基础牢固,产业互动明显,在融合协调发展上具有独特优势。借鉴欧盟一体化的经验,粤港澳大湾区可以按照从贸易到劳动力再到资本的顺序,推动湾区内协调发展。

       第二招,从新基建、新项目、新平台等增量建设项目入手,带动存量领域的规则对接,加快推动以5G等数字技术广泛应用需要的新基建、港口、机场、桥梁以及高铁等新项目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南沙、前海、横琴等合作新平台建设等。

       第三招,分解协调成本。王珺提出,珠三角城市的协调成本相对较高,但分为三个圈层即珠中江、广佛肇和深莞惠后,每个圈层协调成本降低了,相互竞争的动力也就提高了。

       ■圆桌热议

       企业家建言大湾区发展:

       研发在港澳转化在湾区市场在国际

       在2019广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论坛的圆桌讨论环节,众多专家、企业家畅谈大湾区发展。科技创新、现代产业、营商环境、专业服务、携手“走出去”等,成为专家和企业家们讨论的热词。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袁玉宇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加快实现创新链协同、人才协同、政策协同。

       产业合作▶▷

       加快创新链、人才、政策协同

       《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事实上,粤港澳三地发展各有侧重,在产业合作分工上可以做好配合。

       “研发在港澳,转化在湾区,市场在国际。”袁玉宇认为,“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可把三地政策创新协同起来,通过让创新产品进入一批高水平医院,带动市场聚集,进而带动人才和创新资源集聚,真正把市场做大。”

       “产业转化的根本在人才。”袁玉宇说,目前迈普正在建设针对再生医学、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平台,希望以此聚集各方面人才,将产业做大做强。

       在广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古惠南看来,眼下正值第四次工业革命阶段,这给工业发展带来三大核心标志——大数据、人工智能、万物互联,这也推动汽车行业朝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借助一系列产业配套的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在这些方面必能有所作为。

       链接全球▶▷

       企业可借力大湾区“走出去”

       “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内、国际其他城市相比,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就是‘一国两制’。”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副会长龚永德认为,以资金为例,目前很多内地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相对而言,香港融资成本较低,如果能充分用好这个优势,将对大湾区企业发展很有帮助。

       在龚永德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水平较高,应当携手“走出去”,并吸引更多内地城市的优质项目到大湾区来,享受湾区内国际化专业服务,从大湾区更好地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在法律服务方面,大湾区内城市有制度差异,如何协调发展?前海香港商会会长、施文律师行主管合伙人林新强认为,大湾区融合发展,意味着律所等法律服务机构需要更加深化合作联营机制。《规划纲要》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有助于合作发展。

       林新强认为,企业“走出去”需要更加适应和熟悉国际法律规则,这就需要粤港澳三地律师携手提供服务。未来,希望大湾区法律行业能在“一带一路”沿线建立健全服务网络,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专业服务。

       发挥优势▶▷

       鼓励企业用好大湾区跨境融资政策

       在论坛现场,古惠南对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他认为,企业的成长需要沃土承载,这对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湾区以及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具有重要意义。

       “谈营商环境,最重要的是留住人才。”龚永德格外强调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现在广东在这方面有了很大进步。”龚永德说,未来要推动人才要素高效流动,除了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还可以通过推出一系列人才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到大湾区城市就业、生活,从而达到“把人留住”的效果。

       针对大湾区企业,龚永德建议,要进一步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推动粤港澳三地资金流自由、高效流动。他建议,应鼓励更多企业用好“大湾区内企业可按规定跨境发行人民币债券”等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助力企业加速发展。(全媒体记者 李赫 李凤祥 陈晓 张子俊 黄叙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