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侨

首页 > 资讯 > 粤港澳侨

  • 时间
    05 2019-07
  • 转载来源

    南方都市报

  • 浏览次数

    1621

  • 分享

广东出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 “三步走”有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019-07-05 来源:南方都市报 浏览次数:1621

分享:

点此阅读《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

点此阅读《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论述和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切实担当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责任主体的职责,携手港澳有力有序推进大湾区建设,省委、省政府印发《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同时,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形成了我省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施工图和任务书。

       《实施意见》包括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重点工作任务、保障措施等三个部分,主要着眼长远发展,对标大湾区到2035年的建设目标,对未来十多年我省要重点推进落实的大事要事进行谋划,突出战略性和协调性。

       第一部分是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主要阐述了大湾区建设对于我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意义,以及我省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实施原则和发展目标。强调我省推进大湾区建设要坚持严格遵循中央顶层设计、坚持“一国两制”、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互利共赢五项原则。明确我省推进大湾区建设按照“三步走”进行安排:第一步到2020年,大湾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构建起协调联动、运作高效的大湾区建设工作机制,在规则相互衔接和资源要素便捷有序流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第二步到2022年,大湾区基本形成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第三步到2035年,大湾区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第二部分是重点工作任务,包括九个方面。一是优化提升空间发展格局,发挥极点带动作用,强化轴带支撑功能,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快形成分工有序、功能互补、高效协同的城市体系。二是强化大湾区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带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创新绿色发展。三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携手港澳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四是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以交通、信息、能源、水利等为重点,打造内联外通、高效衔接的基础设施网络。五是协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粤港澳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六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携手港澳加强污染联防联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七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完善便利港澳同胞在大湾区内地发展的配套政策,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公共服务体系。八是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九是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合作平台的试验示范作用,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

       第三部分是保障措施。重点明确加强组织协调、加强政策支持、构建推进规划实施体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构建科学考核评估导向机制、鼓励社会参与等方面内容。

       《三年行动计划》

       《三年行动计划》包括九个方面100条重点举措,主要是着眼中期安排,把近中期看得比较准的、可以加快实施的重点工作进行分工部署,进一步量化阶段性目标。

       ●一是优化提升空间发展格局方面3条,主要包括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引领大湾区建设,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带动作用等内容。

       ●二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14条,主要包括加快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取国家在大湾区布局国家实验室;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向港澳有序开放科研设施和仪器的相关措施等内容。

       ●三是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方面14条,主要包括配合国家编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专项规划、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研究谋划广中珠澳高铁项目等内容。

       ●四是协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方面10条,主要包括配合国家编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专项规划;携手港澳建设国际金融枢纽等内容。

       ●五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8条,主要包括配合国家编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到2020年基本消除大湾区内地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等内容。

       ●六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方面22条,主要包括推进香港科技大学等港澳高校到大湾区内地合作办学;配合国家制定境外(含港澳台)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政策措施;编制并实施加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等内容。

       ●七是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方面12条,主要包括推进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推动扩大专业资格资质互认范围等内容。

       ●八是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方面12条,主要包括支持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支持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等内容。

       ●九是保障措施方面5条,主要包括建立用地、用林、用海规模和指标统筹机制,对纳入大湾区战略部署的重大平台、重点项目用地需求予以优先保障等内容。

       《实施意见》摘要

       “三步走”

       按照“三步走”的安排,携手港澳有力有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第一步,到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步,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基本形成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

       ●第三步,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基础,选择“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的特定区域,携手香港和澳门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推进散裂中子源、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广州中心和深圳中心扩容升级。

       ●推进与中科院共建太赫兹国家科学中心、寒武纪智能超算平台等重大创新平台。

       ●支持依托深圳国家基因库发起设立“一带一路”生命科技促进联盟。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打造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加快深(圳)中(山)通道、虎门二桥、莲花山通道等过江通道建设,启动狮子洋通道(广州南沙至东莞虎门)、伶仃洋通道前期研究工作。

       ●编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加快推进穗莞深等城际轨道项目建设。

       ●推进大湾区城际客运公交化运营,推广“一票式”联程和“一卡通”服务。

       ●加快构建以广州、深圳为枢纽,连接泛珠三角区域和东盟国家的陆路国际大通道。

       ●加快推进广州经湛江至海口、广州经汕尾至汕头、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赣州至深圳、岑溪至罗定等铁路项目建设。

       ●争取国家支持,规划建设广州至河源、深圳至汕尾、珠海经江门至肇庆等高铁项目,研究谋划广州至清远(研究延伸至永州)、深圳经江门至南宁、广中珠澳、广深第二高铁等高铁项目。

       ●规划建设黄茅海通道,提升沿海高速公路通行能力。

       ●加快沈海高速(G15)和京港澳高速(G4)、长深高速(G25)等交通繁忙路段扩容改造。

       ●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加快推进广州、深圳、珠海、惠州等机场改扩建,新建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规划建设一批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

       ●打造智慧城市群。

       ●建设能源安全保障体系。

       ●强化水安全保障。

       协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广州、深圳为重点,珠海、惠州、东莞、中山、肇庆等市协同参与,推动在高端芯片、新一代显示技术、新一代通信技术等关键技术、高端制造装备与检测装备、核心零部件和材料上取得突破,加快建设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以广州、深圳、佛山为重点,珠海、惠州、东莞、江门、肇庆等市协同参与,推动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智能网联技术、氢能源电池上取得突破,加快建设智能汽车产业集群。

       ●以珠海、佛山为重点,深圳、中山、江门、肇庆等市协同参与,推动在节能环保、智能产品等关键技术和制造工艺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快建设智能家电产业集群。

       ●以广州、惠州等市为重点,强化石油化工产业空间集聚,延伸和完善石化深加工、精细化工产业链,培育壮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

       ●携手港澳建设国际金融枢纽。

       ●推进广州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区域性私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产权、大宗商品区域交易中心,加快建设广州国际金融城。

       ●推动深圳依规发展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争取国家支持扩大“深港通”每日额度,建设科技产权交易中心、创新资本形成中心。

       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

       ●优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功能。

       ●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推进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

       ●支持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

       ●支持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

       ●支持珠海西部生态新区建设。

       ●支持佛山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建设。建设“香港+佛山”深度合作支撑区,加快季华实验室等项目建设。

       ●支持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

       ●支持东莞滨海湾新区建设。

       ●支持中山翠亨新区建设。

       ●支持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建设。

       ●支持肇庆新区建设。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打造教育高地。推进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及香港大学(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落户广东。

       ●建设人才高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推进广州、深圳等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建立粤港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联盟。加快江门人才岛、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建设。

       ●共建人文湾区。支持广州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门户。支持深圳发展时尚文化产业。支持珠海与澳门联合共建亚洲(中国)设计博物馆。支持中山建设孙中山文化国际交流中心。支持江门建设华人华侨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支持肇庆府城复兴项目建设。支持共建世界美食之都,加快推进“粤菜师傅”工程。

       ●加强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搭建港澳青年在大湾区交流学习项目平台,推动青年交往交流、交心交融。

       ●构筑休闲湾区。联合港澳共建深圳太子湾、广州南沙湾、香港启德港邮轮母港集群。支持深圳、广州建设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进一步增加国际班轮航线,探索研究简化邮轮、游艇及旅客出入境手续。

       ●推动划定游艇自由行活动水域,建立高效便捷的游艇自由行管理机制。推动珠三角城市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支持广州南沙国家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支持珠海、江门等开发滨海康养旅游产品。

       ●加快建设珠海万山群岛、江门川山群岛、惠州稔平半岛、深圳大鹏半岛等一批滨海旅游度假区。

       ●探索开通香港—深圳—惠州—汕尾海上旅游航线。

       ●拓展就业创业空间。推动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建立港澳创业就业试验区。重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南沙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中山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合作平台、中国(江门、增城)“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东莞松山湖(生态园)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惠州仲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等。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筑牢生态防护屏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实施东江、西江及珠三角河网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加强东江下游支流沙河、公庄河、小金河污染治理。实施重要江河水质提升工程,重点整治珠江东西两岸污染,规范入河(海)排污口设置。

       ●推进深圳河、广佛跨界河流、茅洲河、淡水河、石马河、东莞运河等流域综合整治,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消除珠三角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实现重点河流水质明显改善。

       ●开展珠江河口区域水资源、水环境及涉水项目管理合作,贯通珠江三角洲水网,构建全区域绿色生态水网。

       ●深入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推进珠江口近岸海域综合整治,建立重点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大力整治不达标入海河流,建立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建立健全跨境海漂垃圾信息通报和联合执法机制。

       ●加强“车、油、路”统筹,加快推进机动车污染综合防治,提前实施机动车国VI排放标准,实现车用柴油、普通柴油和部分船舶用油“三油”并轨。

       ●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推动佛山南海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环保产业园、肇庆环保科技城等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建设。

       ●加快建设“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深圳)、粤港澳完善环境保护机制。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严格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和惩戒。

       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加快数字政府建设。

       ●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促进人员车辆货物往来便利化。

       ●打造“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

       ●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