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侨

首页 > 资讯 > 粤港澳侨

  • 时间
    25 2019-06
  • 转载来源

    南方日报

  • 浏览次数

    1455

  • 分享

广深莞中将崛起4座科学城,协同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019-06-25 来源:南方日报 浏览次数:1455

分享:

       近期,坐落在珠江东西两岸的广州南沙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中子科学城以及中山翠亨科学城建设纷纷有新进展,一股你追我赶的建设热潮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再添亮色。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推动形成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大举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的五大战略定位,其中,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协同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一大关键词。4座将傲立于珠江口的科学城,正努力通过形成科技创新体系,协同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广州南沙科学城:

       系列大院、大所、大装置正不断往南沙集聚

       今年5月,广州与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签署了共建南沙科学城、共建广州明珠科学园两份协议,受到广泛关注。目标定位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州南沙科学城将聚焦信息、生命、海洋等重点前沿科学领域,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前沿科学研究和高技术应用的创新高地。按照协议,南沙科学城将推动中科院在穗研究机构和创新资源集聚发展,做到“三个重大”: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重大科研任务和项目落地提供物理承载空间,积极打造吸引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集聚的开放平台。其中,作为南沙科学城的核心区,明珠科学园今年就会迅速启动第一批项目建设,计划在2022年底前完成。

       记者注意到,从去年至今,一系列大院、大所、大装置正在源源不断往南沙集聚。

       今年1月8日,中科院和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共建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正式揭牌。科研规划用地600亩,总投入超80亿元。实验室将建成一流的海洋科学与工程研发基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海洋高科技产业发展。其中,备受关注的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相关内容已纳入该实验室重点内容。冷泉装置将为可燃冰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实时长期观测和预警技术支撑,为人类安全、环保、经济、科学地利用可燃冰资源提供可靠保证。

       按照广州市相关规划,南沙未来将形成中科院“一院五所”、教育部属高校系列研发机构、以港澳为主体的境外合作科研机构等三大科技创新组团。除科学城外,广州还在南沙布局了具有世界级高校研发中心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

       南沙自贸片区的建设不仅是南沙的大事,更是广州的大事,也是广东的大事。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蔡朝林说,建设南沙科学城正是广州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的关键一役。

       中科院广州分院为中科院机关派出机构,有44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南沙科学城建成后,将推动中科院在穗研究机构和创新资源集聚发展。也就是说,未来相关院所、机构或将逐步向南沙科学城转移集聚。“让各所在一个相对集聚的物理空间发展,让不同学科之间产生碰撞,互相激发催生创新成果,有利于跨领域和交叉领域学科的研发。”蔡朝林说。

       深圳光明科学城:

       6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首期确定落户

       2019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光明科学城。这座位于深圳北部、光明区东部的科学城同样受到瞩目。

       光明科学城规划范围约99平方公里,根据《深圳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光明科学城将成为深圳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提升源头创新能力的核心引擎,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的核心功能承载区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怎样的存在?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这样诠释了光明科学城的意义。他说,“深圳目前最缺少的是能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源头创新,而这种创新应该来自于基础研究。未来光明科学城将承担起这个责任。”

       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高级工程师夏俊则打了个比方,他认为,如果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引擎,引擎需要油和电。对创新而言,基础研究就是油和电,能够供给引擎持续的动力,让引擎不断往前走。“光明科学城的基础研究就是提供这些能量的地方。”

       专家们给予高期待的背后,是光明科学城拿得出手的布局。

       装置集聚区是光明科学城的核心区,这里将集中建设大科学装置、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等。该区分为“一主两副”三大科学集群,一主即一个重大科学设施集群,未来规划“中子源、光源”同等级的世界顶级大科学装置;两副分别为科教融合集群,包含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以及近期建设的六大科学装置等;科技创新集群,主要布局科研机构和科技转化平台。

       据了解,光明科学城首期布局六大科学装置: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空间引力波探测地面模拟装置、合成生物研究设施、脑解析与脑膜拟设施、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研究设施、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其中,脑模拟与脑解析、合成生物研究两大装置土建工程项目已经正式动工建设。据透露,光明科学城还将积极争取具有内核生长功能的稀缺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

       在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产业转化区,则建设成果转化平台和产业创新平台,培育和布局未来新兴产业。深圳市光明区委书记王宏彬告诉记者,近三年来,该区已有200多个项目落地,总投资约2000多亿元。

       东莞中子科学城:

       与光明科学城共同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与光明科学城仅隔着一座巍峨山,东莞中子科学城希望与深圳光明科学城、港深落马洲河套地区一道迎着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协调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据悉,目前我省正在向国家申请支持东莞中子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等区域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东莞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东莞希望进一步加强与光明科学城的沟通协调,建立科技资源共享、人才合作交流等协调机制。通过资源共享、优势叠加,共同挑起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的“大梁”。

       在松山湖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欧阳南江看来,建设中子科学城的使命之一是让其成为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和新产业的摇篮。

       他说,中子科学城应成为原始创新、合作创新、开放创新的示范,要与广深港澳四地紧密联系,共同推动创新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松山湖正加快推进中子谱仪二期建设,吸引世界范围内的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到园区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凸显大科学装置的集群效应。

       中子科学城还努力加强与其他科学平台的联动。据悉,松山湖将加快推动南方光源项目预研,加快建设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完成南方光源预制设计方案,为南方光源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持。

       此外,松山湖还依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联合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吸引国家级的高端科研团队、设施和平台,成立粤港澳交叉科学研究中心,努力形成国内顶尖的“全链条”综合性材料科学研究创新集群。

       翠亨科学城:

       交通高效互联创新型城市新中心

       在深中通道的西侧,中山翠亨新区也提出了参与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战略平台——翠亨科学城。自此,从布局上看,以伶仃洋为几何中心的珠江口沿线城市,重大科创载体形成了“A”字形结构,而深中通道便位于这个结构的中间一横。

       去年7月,中山翠亨新区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告,中山翠亨科学城启动城市设计国际咨询,面向全球公开征集设计机构,拟打造国际化现代城市新中心。今年5月,《中山翠亨科学城城市设计》草案(下称《城市设计》草案)公示,明确翠亨科学城定位为湾区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城市新中心。

       根据《城市设计》草案,中山将以国际化视野、前瞻性思维、创造性设计为宗旨开展城市设计国际咨询的翠亨科学城,旨在打造为湾区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城市新中心。

       尤其是翠亨科学城的规划、布局和城市功能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与深圳前海、深圳大空港、深圳海洋新城、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东莞滨海湾新区等区域重要节点关系的互动。从公告所强调的区域发展关系来看,翠亨科学城尤其注重从强化湾区互动、粤港澳合作、东西两岸融合发展、联动周边区域发展方面入手,相当于是在珠江西岸的创新轴上布局了一个点。

       由此,以广州为顶点,往西可以连成翠亨新区、珠海横琴自贸片区、澳门的创新发展轴,往东则与东莞的滨海湾新区、深圳前海自贸片区、香港大屿山连成创新线。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山在翠亨新区布局科学城,是该市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轴建设、构建珠江口“A”字形重大创新载体的一个先行棋。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设计》草案中,交通规划占了较大篇幅。随着深中通道等重大项目的推进,中山翠亨科学城从区域交通末端跃升为珠江西岸的重要交通节点。当前,正在推进建设的深中通道、中山客运新港,以及规划中的广珠城际和深茂铁路等交通设施,将促进翠亨新区快速融入大湾区城际网络。根据规划,翠亨科学城未来可以通过多种交通方式实现一小时达到广州南沙、深圳前海、香港机场、澳门、珠海等核心地区。

       根据国内外经验,主要科学城的交通通达时间应在20分钟以内。实际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当前,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正将大湾区城市进一步紧密相连。

       以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南沙为例,今年该区围绕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将推进总投资5770亿元包括港口、轨道交通、高快速路、市政基础设施、电力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

       在深莞,光明科学城与香港、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基地形成了半小时创新活动圈。通过建设东莞中子科学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通道和深圳13号线北延等项目,为促进光明、中子两个科学城有效对接提供更便捷的条件。